“走江湖”的醴陵文化
来源:醴陵发布
2023-04-03 10:23

“走江湖”一说,起源于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之后,江西、湖南禅风盛行,各有高僧,其中江西马祖道一、湖南石头希迁均是一代宗师,各有接引机锋。学禅的僧人们不得不往来两省,向二位禅师参学,以求获得印证,从而步入开悟之门。这一参学印证过程,时人谓之“走江湖”。推而广之,湘赣之间的各种文化交往,也称“走江湖”。

醴陵因为地处湘东,毗邻江西,得区位交通之便,古为吴楚之咽喉,今为湘赣之门户,一直在“走江湖”。尤其是明清两次大移民,江西老表是主体,让醴陵的“走江湖”范围更广。


▲醴陵出土的商代象尊

先说农耕文化。醴陵农耕文化最典型、最独特是名字——醴陵。醴陵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醴”字命名的城市,“醴”是美酒,古代要酿酒,必须有余粮。醴陵农耕发达,种植水稻甚早,有余粮酿造美酒。醴陵出土的商代象尊,也是酒器。饮食是典型的农耕文化。醴陵菜是湘菜代表,美食众多。醴陵美食里面特别著名的醴陵小炒肉,与长沙小炒肉的区别在于带汤,这就来自于江西的饮食习惯。其实,醴陵很多菜与江西萍乡很相近,或者做法、或者口味。醴陵的农耕文化里面有“走江湖”的痕迹,包括醴陵方言,不属于湘方言,而是赣方言。如果再看母亲河渌江的上游,无论是澄潭江,还是萍水,都来自江西,一叶扁舟就可行走江湖。


▲醴陵小炒肉

再说陶瓷文化。陶瓷在醴陵是千年窑火、一个创举、百年辉煌,形成了一个支柱产业。这其中也有江西印记。当年熊希龄先生创办湖南瓷业学堂,招聘的老师有两个主体:一个来自日本,另一个来自江西景德镇。应该说,创烧釉下五彩瓷,也有来自景德镇老师的功劳。其实,醴陵陶瓷在"釉下五彩"创举之前,所效仿的对象一直是江西景德镇。唐宋以来,醴陵的土瓷一直效仿景德镇,主要是青花,只是没有景德镇的精美,谓之“粗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醴陵创造出釉下五彩烧制工艺后,邻近的江西萍乡窑就效仿过这一新工艺,完成了陶瓷领域的“往来江湖”。


▲晚清创烧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接着说花炮文化。花炮文化是典型的“走江湖”。众所周知,爆竹祖师爷李畋是醴陵人。李畋所在的麻石村是两省三县交界之处,小小一条麻石街,连着醴陵、浏阳、上栗三县市。醴陵爆竹发明以后,随着生产生活流动,自然地到了浏阳,也到了江西上栗,开枝散叶千余年,早已成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现在的浏阳、醴陵、上栗、万载,是全国四大花炮主产区,两个在湖南,两个在江西,都认李畋为祖师,都有祖师祠庙都祭祖,各自都办花炮节会,彼此都观摩交流,这是典型的“一江一湖”。


▲醴陵市李畋镇的祖师铜像

最后说人文文化。

罗霄山脉是江西和湖南的天然分界线,醴陵位于北段西沿,虽细如一孔,但地势平坦,从这里往来江湖,相对来说不要那么跋山涉水。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到醴陵来,都是通过江西。如禅宗曹洞宗的祖师云岩昙晟,南宋时期的朱熹、吕祖谦,明代的王阳明。特别是曹洞宗,纯粹就是昙晟、良价等江西僧人“走江湖”而形成的,醴陵云岩寺是其中一处祖庭。至于醴陵人推崇的许真君,其道场就在江西龙虎山,却在醴陵治理过洪水。


▲江西修水云岩寺,昙晟早期参禅处


▲醴陵云岩寺,昙晟晚期传道处

到了近代以后,两省交往更多。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个起义是“萍浏醴起义”,两省邻近县参加发动的。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湘赣两省党组织,两省也发动了秋收起义。江西第一位省委书记是醴陵人汪泽楷,当年是他知道了井冈山有武装,为秋收起义部队找到了一个方向。这些都是江西和湖南的渊源。这种渊源也形成醴陵文化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板块,但是又有自己局部的小特点。

醴陵最辉煌的历史、最辉煌的文化,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就是近现代史阶段。这个阶段产生了很多名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如萍浏醴起义、秋收起义、湖南和平起义,都有醴陵仁人志士的身影。醴陵产生了国共两党近三百位将军,还有很多的对新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比如:一位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李立三,两位军事家左权、蔡申熙,三位国家领导人程潜、刘斐、耿飚,三位开国上将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这都是对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人,很多都与江西有很深的缘分。像李立三成名于安源罢工,蔡申熙作战于南昌起义,杨得志投军于秋收时节。


▲李立三、杨得志、幸元林等醴陵人开始革命的安源煤矿

没有一座城市是孤立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孤独的。从“走江湖”的视角来看醴陵文化,不过是想说明文化因交流而精彩,醴陵因开放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