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竞赛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十万个为什么》导读竞赛课教学反思
来源:醴陵市王仙镇中心学校
2023-04-23 20:37

湖南之窗醴陵讯(通讯员 谢建红)为切实贯彻“要把读书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这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王仙镇中小学阅读推广工作,提升教师阅读教学能力,4月21日,王仙镇中心校举办了小学阅读导读课教学大赛的复赛。参赛老师们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和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大放光彩。而我作为参赛选手之一,也准备了一堂科普读本导读课《十万个为什么》。

从筹备到竞赛完成,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导读竞赛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一、类型上,选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

相较于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侧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讲究唯物辩证,思维较为缜密,语言较为严肃,但对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都难于文学作品。

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选自统编教材四下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参照最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分类来看,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整本书阅读”这两个任务群。并且,第二单元属于问题策略单元,本单元阅读要素为: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主要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这属于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因此,在选题之初,我是很纠结、忐忑的。一方面,我从来没有选择科普作品参加教研课或是竞赛课,经验几乎为零;另一方面,我对于新课标的研读不够,完全把不准文本解读的度。几经思考,我最终还是决定尝试新的题材,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磨练。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兴趣的学生不多,教学的重难点都没能全面达成。我很沮丧,没能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精彩的科普探秘之旅,没有成功激发他们阅读这类书籍的兴趣和热情,也很困惑。

课后,我去了王小四(2)班语文老师李苡萱老师的办公室向她取经。李老师告诉我,她们班的孩子很爱阅读,一直在坚持阅读打卡和做读书笔记,不少学生已经阅读过了,算是有了很好的基础。导读课上学生表现得兴致不高,一是有可能我和他们不熟络,还有很大可能是我课堂上呈现的知识过于简单,像读封面目录这些他们在低段就已经掌握了,老生常谈的内容他们早就没了兴趣。她建议我授课时直接进入站点内容,这样学生进入状态后有更多时间思考展示;再从整个目录入手,不要限定在一二站点,他们对读本后面厨房锅架、碗柜、衣柜等内容特别感兴趣。

所以导读课,还是要挖掘文本中有新鲜感的、稍带挑战性的“点”来吸引学生,都是经典作品,选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都是可以的。

二、过程中,赛学生还是赛教师?

科普作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讲究唯物辩证,而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积累还比较有限,到底是老师多讲授一点好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知的好,毕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赛课前,我们又互不相识,还没有默契,学生说的想的都不可能都跟着老师设想的走。因此,在赛课的过程中,还是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正如《十万个为什么》导读课堂,在对“水能炸毁房屋吗”这个小标题进行猜读——验证的过程,基本就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我没了表现的机会,而这恰恰成了这些孩子们表现的舞台,他们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大胆分享他们最真实最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所以,我觉得科普作品导读课最好的应对方式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给学生搭建好支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当地引导、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真实表达,恰到好处地评价,展示了学生“学 ”的过程,就是展示了教师“教”的方法和智慧,赛了学生就是赛了老师。

三、环节上,是不是越饱满就越好?

前面两天,我在自己班上试课时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严重超时,长达40多分钟。如果按照最初的设计(可见设计初稿),20分钟之内,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研读文本内容,更不用提解决问题,交流分享了。

于是,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在揭示主题、明确语文要素后(科普作品  问题策略教学)后,只保留了“尝试提问——封面、目录——猜读内容——指导策略——任务推进”几个环节,而我在这节课当中要做的就是倾听、引导、点拨。不过今天呈现的效果告诉我,我依然可以进行调整,提问和封面目录可以一带而过,将重心放在根据标题猜读文本——自主阅读验证猜想上来,并由此梳理出阅读方法,整堂课的结构就更合理了。

因此,不是环节越多,课堂越饱满就越好,设计得再饱满,学生没跟着来也没有什么用。竞赛课也是课,上课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学生“学明白”,所以教学环节可以普通简化,只要抓住一个点落实到位就可以了,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发生。

附:阅读单

阅读单带你探秘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对标题进行预测。

四、学习方式上,是否一定要有小组合作?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在,我们观摩的每节课似乎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可是有必要每堂课都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吗?

文学作品,可以创设情境支架让学生去品析语言、感悟形象、学习写法,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多时候都容易真正开展;可是《十万个为什么》这种对于房屋内平常物品提问并揭示原理的科普读本,我确实还没有找到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所以经过取舍,《十万个为什么》这堂课有自主探究、分享交流,并没有小组合作学习这环,如果我能把内容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也算得上是一堂达标的导读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