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这件事儿”
喜欢我文字的同事见面就说,“给大家上一堂文学课吧!”可我“何德何能”,敢做这“瞎胡闹”之事,却又不想违拗他们的鼓励和期盼,只能报之以微笑。时间长了,也就十分过意不去,就慢慢地也想上这么“一节”课了。告诉别人自己的一些对“文字绝非文学”的领悟和态度,让他们也见到一个不一样的“小欧”。但我实在又不想人云亦云,公文和写作的课件太多,网络抄袭亦为我所不齿,当个“好裁缝”更非我想要的结果。因此,才有了下面这段“不着边际”的文字。
在“动笔”之前
我从不鼓励别人去写作,因为“我自己的罪我自己受”。但作为一种生活的哲学和人生的责任,我又觉得又要鼓励和支持别人去思考和写作,这矛盾的心态和情绪源于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领悟。
于我来说,写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件差事。作为一门学问,你须得日行万里路、夜读万卷书,将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无尽的汪洋大海和无垠的沙漠旅途中,而且须得忍受随时面临的痛苦、灾难、绝望和死亡,除非风暴和海啸将你意外翻出来“示众”,你的遗骸将无人知晓。你或将在寂寞的“古寺青灯”里用年轮为赌盘,拿青春作赌注,绞尽脑汁、费尽思量也常常输得一无所有。而作为一件差事,这个活儿就更难。唐僧去西天取经,须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不行,少一难如来佛祖都要给你补齐(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司马迁能给世人留下来《史记》这样的“绝唱”文章,则是他经历了非常人能够忍受的“切肤之痛”又过十四年之后的事情了。纵然如此,《史记》中依然有许多作者的臆想和不足,平白遭人家“品头论足”。因而我对于写作的切身感受是:写作这事儿很苦——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如果你尚未做好准备,最好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如果你已经做好准备,那么就“请跟我来”,我将带你领略文字世界里的“无限风光”。文字多美啊!我们留不了的时光,文字可以;我们留不下的容颜,文字可以;我们留不住的生命,文字可以。它可以促成你的愿望,表达你的思想,绽放你的青春,丰富你的情感。它随时就在你身旁,听你调遣,永远不会“忤逆”你的想法且能浮想联翩。
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写作时,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一个误区,也是我们人生必须服下的一副“穿肠毒药”,即当面临选择时都不够坚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面冷酷另一面就热情,一面火焰另一面就是海水。文字也不例外,它赞美生活也诅咒现实,它抛弃幻想也能说自己不悔,可以满足欲望也能遗憾散场。当你选择了这一面时,以为另一面就会离你而去。其实,在精神世界你就是自己的“盘古”和“宙斯”,你可任意选择其中一面,同时必将也同时拥有另一面,因为物的两面总是“如影随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历史必然性和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位文人、每一件作品的“两面性”。
所有的一切,并非没有条件,文字必须与你订立一份“生死契约”。第一,要坚守孤独,诗的远方永远没有尽头,文字的海洋永远没有彼岸,文学的高山永远不会有巅峰。其实,孤独中也有丰富的情感和境界: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意境。第二,要忍受痛苦,你得忍住失眠之苦、疾病之苦;还将受尽情感的折磨与灵魂的审问,误解与背叛将如影随形。但是,就算是被流放也要无所畏惧,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那样的相信。第三,要忘记自我,文字的胸怀不是为你所用,你须得掏空自己,唠唠叨叨没一个知己、勤奋耕耘得不到一个子儿, 忙忙碌碌而一事无成。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那样的“坚毅”和《连城决》里的狄云和水笙那样的“执着”。
如果你还有梦,就请跟我这个《爬格子的人》,朝着那天涯的尽头(也是苦难的源头),继续“随我而行”,一起去见证那惨烈的战场上的“遍地狼藉”。
——但是,这还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你一旦接受了文字给出的条件,它虽能为你开启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但文字只给了你一副盔甲而无一兵一卒。你只能孤军奋战,同过去的自己、现在的我与未来的写手展开惨烈厮杀,活下来的机会极其渺茫。
——但是,这还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是文字的内心你永远都不懂,一个字有千百个面孔,各自的呈现都不一样,时代不同意思截然相反。文学实在是一座硕大的迷宫,你只能举一盏青灯,一格一格地去寻找,日夜不停、小心翼翼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直至油枯、芯尽、灯灭。
——但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我用了十五年才拿到文字给的钥匙,三年时间怎能领悟文字的良苦用心?我只能按图索骥,希望能够修复过去的一些记忆,在格子里描绘出一个不一样的童话世界,不至于丢盔弃甲, 一无所获,连一个念想都没有。
——还有,还有!人们只看见战场上的残酷,却不见牺牲者的胸襟:一片落叶要重重地托出水面,一颗巨石也要轻轻地放在心中;热烈欢呼时要记得孤独,越是靠近成功,就越要留下谦卑的影子。而我们往往只看见写作者被幸福包围着,却不见他所遭受的人生辛酸!
——还有,还有!山迢路长,千阻万难;历经磨难刚见天日,却又掉入万丈深渊;甚至当佛光普照时,自己早已魂飞魄丧。
如果你依然有坚持,如果你还在努力,如果你还能保持冷静去思考人生。那么,终有一日你会明白,于别人的诧异和惋惜中领悟到文字的良苦用心——当你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突然发现心底有泪,可你却实在想笑;当你独坐于“人潮人海”,突然望见天边回来的孤雁,就落在你的面前,可你实在无心搭理它;当你在睡梦中突然翻身,在那个迷人的夏季,发现月亮就趴在你的窗前,想要和你说说悄悄话,可你的心中又实在空旷无语。
这个时候,当文字走入你的心中,你是否也有一些微微的感应?就像那“爱情”中动了心的人——
用“灵魂”去爱
如果你能坚持下来,请你千万别简单误解了弘一法师的“放下”二字的含义,很多事情是放不下的,正如你鄙视庸俗,其实你心中也有庸俗之处;你痛恨黑夜,其实你的内心谁也看不见。如果一切事业可以放下,那么历史上的革命者都干了些什么?如果情感可以放下,那么还要文学和艺术做什么?所有的存在皆依赖于“深深的喜欢”!正因为有了喜欢与爱,才有源源不断和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
那么,有人不禁就问:你所言的“爱”又是什么?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带你来看“家”的装修设计,领略什么是“爱”的表达。
——我认为,爱就是“爱自己”。世界上许多的经典文学都在重复不停地演绎这个话题,许许多多的大文豪也都想对“爱”加以诠释——自己对爱的感悟并传播爱的价值。当今世界六十亿人口,就有六十亿种“爱”的表现;若要将自己的爱以文学、艺术等形式记录并流传下去,将作者的“爱”作为普世的价值观,这种说服的经历和过程无疑是极其艰难而痛苦的。首先,你要明白“放弃”的意义。你“舍得”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吗?像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那样,让世人相信你并非出于私心。借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必须得有“佛”的胸怀、“佛”的格局和“佛”的精神(大爱精神)。其次,你要用好“取舍”之法,要懂得“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处世立命、量体裁衣之道!最后,你要有自己的修为,以达到“无我”的境界。“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对我们来说,任何事物都是云烟,任何爱的本质都是“奉献”,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也就类似于程序世界里的“0”与“1”,“0”如果代表着“无”,那么代表“有”的即为“1”,问题来了:在“1”的后面若添上无数个“0”,在“有”的身后记录下的“无”,算做什么?当然是“无穷大”的一个数字。
——我还认为,爱就是“傻傻的坚持”。相信大家都懂“仁义”的字义、听人讲过宋襄公“仁义”的故事吧。但“仁义”二字的“真身”呢?所有的“字”的含义可以从词典中找到,所有的“故事”也可以在手机上搜索得到。但仁义的“真身”则是需要我们从自己的苦难历程中去寻找。现在年轻人什么都懂?非也,他们只知表皮而没有阅历,终究是肤浅的;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走下去的人生是很危险的。而且我还认为,灵感就是痛苦的产物,但这不是我今天讲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如何理解“仁义”二字的价值所在。是“舍身成仁、英勇就义”这么简单的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真的是只是供人取笑而没有“另有所指”吗?塞万提斯为何会生育了“堂吉诃德”这个儿子而不加以教化?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斗争是灵感的源泉。春秋二百九十五年、战国二百五十四年,加在一起竟有五百多年,多么漫长的一个时期啊!但它于人的历史来说,无异于浩渺烟波里的一片落叶。但就是在那个“仁义”时期,连“刺客”都懂“侠义”,为了报恩舍弃生死;我甚至认为,没有仁就出不了“大家”,失掉了“义”字就没有“诸子百家”。社会在不停进步,可做“人”的标准却一直向下。二是苦难是文学的基础。有文字才有历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从“文字”上升到文学层面,我认为也与人类历史的进程如出一辙。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有人统计过,我国作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富民强、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竟然只有短短的数百年时间。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从战争或苦难历程中的“生活总结”,比如古代的《长恨歌》《蒿里行》《卖炭翁》,现代的《雷雨》《呐喊》和《骆驼祥子》;还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等等。
——我始终相信,爱就是“不怀疑”。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以及“底线思维”。讲这一点我本来是要放弃的,太虚了,不好写。但昨晚的一个梦又让我顿有“大梦初醒”之感,原来“还是要我讲讲?”可梦总是朦朦胧胧,更有“稀里糊涂”穿插其中,这记忆的乱麻就权当作一种“梦的留白”吧——这个“梦”自然与我的职业相关:我的单位正在清欠,本人带队。一件棘手的案子令人“头痛欲裂”;这时,法官打来电话说有突破,要我对案子再报告一遍,简单写清楚情况,以便定性划款。我怎敢耽搁,立即打电话给责任人。但责任人怎样也讲不清楚,最后索性不接电话,联系不上,就这么简单的事。我“很生气”,一定要处分他。而“他”人人都同情,个个都替“他”说好话,甚至他自己也承认错了要求“顶格处分”。这又让我始料未及,一开始我也想算了吧。但当听说按制度可要罚款两万元时,我否定了自己起初的想法。怎么办?于是我从柜台取出两叠“百元钞票”,找“他”私聊。我对他这样说,这当是你借我的,但什么时候还由你来定,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但必须要对你处分,其中原因相信你也明明白白,这是底线。就这个梦,我窃以为,这种对信念的“不怀疑”精神、对底线的遵循,不正是人间一种“大爱”吗?
所以说要想从事写作必须心中有“爱”。你不喜欢“它”又怎能为之虚度光阴、耗费时间?你所厌弃的“穷山恶水”之中哪会有你心中的“美丽风景”呢?我曾说过“写作需要悟性和灵感,不适用于任何人”。但如今细一想来,此话未免失之偏颇。只要你心中有执念,只要你用自己的灵魂去“喜欢”,只要你忠实于自己的笔下,只要你一直就这样天天写下去,文字终会给你一个交代,并将深深地爱上你。因此,我说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写作、亦可能成为“大家”。陈胜、吴广在“大泽”之地不是曾喊出过这么一句口号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我窃以为也是司马迁受宫刑之苦后深藏于心的“呐喊”。
一切人类历史与所有的个人认知与价值体现,本质上都是长短不一的一条“路”,而文字就是铺在上面的一块块石头——
铺路的“石子”
什么?一块被敲碎的小石子?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可能谁见到这个标题都会百思不得其解,莫名其妙。下面,就让我铺平了纸张,跟您讲一讲我的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经验与观点,为你开启这条“绿色之路”。即:文章的“人民性”与写作者的思想格局,我对文字的态度。如此之大的课题,也许我一张口你就会笑掉大牙,但也请听一听来自底下最普通的声音吧。尽管我既非社会栋梁,亦没有文学理论根基,而且文字的功底尚浅,有待挖掘。
打个简单的比方。某单位为员工争取“福利”,讨论时某位中层只为基层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领导批评为觉悟很低。事情极其简单,问题也仅有一个:到底是领导本人的觉悟很高,还是基层大众的思想落后?这里,可能就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认为员工觉悟最高,因为员工是单位的“活水”,这位中层不应遭受批评,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从普遍“人民性”(权且这样命名吧)上来讲的;另一种认为领导境界最高,因为领导是单位的领导,正是代表单位最广大员工的利益,这位中层就当被批评受到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从个体的“人民性”上来说的。那么,若我再问你“哪一种观点比较靠谱?”您可能会如此回答:不好说,从理论上似乎第一种观点更正确;但根据现实的情况则举双手赞同第二种。我却极不愿意见到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我突发奇想,这位中层干部也许会说:领导,您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我也是在为人民发声,我们的目标一致、情趣相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应当是一家人才对,本质上我和你说的是同样的话,为什么你讲的就觉悟很高,而我却说错了呢?
毛泽东同志曾说,“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同志也说过,“历史是人民写的”。魏征曾向唐太宗谏言时讲“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可见,“人民”是从古至今普世的“价值观”。从历史演变和文学创作上看,凡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都流传下来,凡人民厌弃的精神糟粕都已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因此,假如写作者不了解写作的这个核心要义,不能实事求是地去揭示黑暗、反映现实,从中加以提炼、升华,解决社会矛盾,那么他写了还不如不写,写了必将遭到骂名而在历史的行进中被无情地湮灭。
这就是我这一讲“铺路石子”的意义所在。我们常说,行动要有理论作铺垫,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所谓急事宜缓、慢事当快,写作者不要急于去练习、发表和出名,而应当去认真思考、慢慢打磨,用螺丝钉精神,甘于平凡,甘愿做一块合格的铺路的“石子”。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需得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基本功,把“基脚”打好才是写作的硬道理。
——首先,文字的作用就是要我们反映现实。从本质上,历史与现实、未来毫无区别。现在是未来的历史,未来是过去的更新,历史总是现在和未来的总结与借鉴。人类历史则是从文字才开始的,因而仓颉的最大功绩就是创造了汉字,并将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下来。因而,站在文明层面,和文字的角度去思考,就需要我们去真正地了解、领悟文字的时代变迁和真实内涵,揭示并分类分析、概括总结当下的现实。作为写作者,对汉字的正确掌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掌握一个字的本义和引申、实证、借用等逻辑关系,将每一个字当作一个“石子”,铺成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阔。由此,我认为不仅汉字如此,我相信宇宙间所有的文字都会有类似的特征,有时候一个字的字义用在不用的造句当中竟会“南辕北辙”。比如“觉”字,竟同时具有睡和醒的意思;有时候一个词的词义在一篇文章当中纷繁复杂,比如“意思”的含义,老舍先生在他的《茶馆》里诠释得淋漓尽致;比如“的、地、得、了”的用法,有时候一个汉字、一段文字的褒贬在一篇文章、一个地方、一个时代都各不相同,这都需要我们加以辨识并用到恰当位置,用勤劳的双手来建设我们美丽的“文字家园”。
——其次,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这也是社会发展至今的逻辑根本。在我们的公文写作中更显得特别明显和重要。简而言之,大家要明白,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中不能做到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即便是发挥如蝼蚁、蚍蜉般极其微末的推动作用,那么你所写的公文将毫无意义,你也不会受到单位的肯定和重用。
——再次,文学的价值就是要我们救赎灵魂,以达到某种宇宙间的平衡状态。我们终将相信,宇宙间确有某些力量是可以让生命、能量达到守恒状态,甚至连意识都能达到某种动态平衡。比如地球为何能悬在空中而不会往下坠落;黑洞与白洞都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纠缠与吞噬;宇宙无限大,但宇宙之外的东西又是什么?我说是意识,因为人一旦失掉了意识(即死亡),那么他也将带走其所有已知的宇宙和未知,个体的力量竟然大过整个世界,神奇吗?有时候一只蚂蚁竟然比大象还重,相信吗?我始终认为,真理就是附着在物质里层的魂灵,而且全人类、全宇宙只有一个,有时候它大得无比,有时候它又小得可怜;有时候它只悄悄地从你的世界路过,但它也常常驻扎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写作的意义就是将上述三者糅合,并将个体的认知上升到普遍的规律层面,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而非独占的本领。写到这里,大家就很容易想到,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用想象创造了字形,用手写着早已成型的字,再将它们排列组合成为一篇文章,不正如我们在砌一堵墙体、建一所房子、成一座高楼、;将这些文章组合便是一个街道、一座城市、一片城市群,将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社会。将已知的社会和未知的灵魂,类似意识之类的洞穴及明暗物质合在一起不就是一个宇宙吗?
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思想境界总比宇宙大!任何事物都得要返璞归真,但你若想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孜孜以求、勤学好问,刻苦修炼——
勤奋能补“拙”
写作有技巧和捷径吗?写作当然有技巧,但这技巧却来不得半点“马虎眼”,就像是我打乒乓球一样,球高速打来,你如何看得清它的来路?只能通过不断练习,打牢基础,从中找到球飞过来的“规律性”,从而达到可以“盲接”的高度。因而是基本功成全了技巧,技巧也给基本功以体面。同万事万物一样,写作的最高的技巧也就是没有技巧。写作没有捷径,甚至没有坦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是颠扑不破的写作的“真理”,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还是拿我自己来说事吧(给自己偷懒的理由),我是这样忠实记录下自己写作的过程:
——我的写作欲望也被冲动左右,即一停下来便有打开电脑写点什么的冲动。但这种冲动我自认为绝非灵感,将它称为一种精神上的“发烧”。比如趴在床上睡不着,便起来“爬格子”去,期待爬到云端真正躺会儿;又比如听一首音乐便头脑发热,立马有将“温度” 记录下来的冲动,看究竟“烧”到了什么程度?还比如昨晚再看一遍《摔跤吧,爸爸》,故事刚开了个头,就想大谈对摔跤的一些看法;和前些天重看《阿拉丁》想申请要一张“魔毯”一样,也与看了《隐秘的角落》后特想一把将自己的榆木脑子“烧掉”如出一辙。(《再喜欢一次》)
——我喜欢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与风邂逅,也乐见于在无以复加的悲伤中相逢。就算这并非我期待的风,它“如期而至”也就成了我的期待。就算这风中没有喜也没有悲,没有微澜也没有鹤唳。我们以为它来自四面八方,其实风只有一个方向,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没有人知道城墙内真正发生了什么,这座城高耸入云,且不停流浪,没有人能找到它确切的位置,所有的寻找都是徒劳。我们千万别去责怪他,这里面实在有太多的难言之隐;也千万别去恨他,这里也找不到可以宽恕自己的门;更不要揭穿那个对你说谎的人,他编织的假话最初只是为了骗骗自己。当你破城而入,走进他的心底。你会吃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未察觉,阳光照耀着的这座城,其实里面早已荒废。(《阳光照耀一座荒废的城》)
——我突然在想,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学会“观察”只是开端,只能让他们找到了路。而“倾听”才是打开那扇希望之门、领略无比宽阔内心世界的钥匙。我们人际交往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中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倾听》)
——正如我一直驾驭不了文字,至今没有一篇文章能够完整地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总在不停地写。我一直为如何将文字优雅地表现出来而倍感忧伤,也为如何让人感到痛快淋漓非痛哭流涕而心力交瘁。我不想让别人轻易就看穿了我的企图,却又让文字替我承担这些艰难的使命,并热烈期待人人看懂我的心思。这个沉重的话题令人兴奋,聊着聊着就到了十一点,我嘴上说太晚了,睡吧;却还意犹未尽,又独自披一件外衣坐到电脑旁继续我的不眠。我突然发现,自己有文字做伴,总被幸福包围着。它们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并永远真实地在我脑海里哭笑打闹,让我要休息一下的想法都觉得荒唐,是在浪费时光。(《写手》)
我的这些文字倒不是认为它有多好,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所以倍加疼惜和欣赏。我本是一个很笨拙的人,能够到达文学的山脚下(也许还远远没有),望见那高耸入云的美妙风景(也许是幻境或海市蜃楼)已然知足,并不会奢望太多。但一路走来,我的感觉是走过来不易,必须加以珍惜。直到今天,我还是每天坚持写几百上千个文字。也不是说我有多勤奋,只是可以见证我的努力。我本来是个极其懒散的人,但是写作让我勤快起来,方有以上的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字。至于如何搭建好自己的房子,让人赏心悦目,网络上、书本上已讲得太多,各自都有各自的方法,我又何必王婆卖瓜。
但想练习写作、写好一篇文章,须得做到“多读、多写、多改”。一为多读。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什么都无所谓,看任何能够出版发行的书都是对人有益的,这是我的个人经验,而且,我看书总是会先看它的前言与后记,这样会加深与作者本人的“沟通”,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使到了枯燥或深奥难懂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也是有他的道理。即便是连环画,能将一本厚厚的小说浓缩进“小人书”中,而且图文并茂,也是花了功夫的。即便是一篇平庸无奇的文章,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水平有高有低,写作无好坏。二为多写。写好一篇文章,既要深入实际,更得观察生活。我们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好文章不是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心灵鸡汤”式的“阳春白雪”,恰恰是具有人间烟火味的“市进里巷”般的“下里巴人”。欧阳修的散文《卖油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卖油翁“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他告诉旁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三为多改。要知道“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今天觉得写得比昨天好,可能明天就“脸红耳赤”了;而且要敢于亮丑,让人民大众来评判而非停留在几个“砖家”眼光中,甘愿被这些吐沫星子给淹没。
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好的文章需要反复推敲和打磨,方能琢璞成玉——
诗外真“功夫”
很多单位“写材料”(公文)的多为理科生。为什么说理科生能写而文科生却总是遭人误解呢?我没有研究过,但写公文其实就是干的“裁缝”活,其对物料款式的裁剪方法、针线的美学定位和数理逻辑推理能力自然比文科生要强。虽说“隔行如隔山”,但也有“触类旁通”的道理。而且公文和文学这两座大厦所用的材料都相同,都是一砖一瓦一沙石,只不过是风格与特点不一样罢了。公文讲究程序和实用,文学讲究美学和情感;即便是文学作品,也有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四大分类;它们又各有侧重:小说追求人物、情节和生活,好散文要求“形散神不散”,诗歌力求“留白”和韵律,戏剧则是舞台上的设计和艺术。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同所有事物外在的两面性一样,它们的内部也都各自不同和相同的逻辑和规律。我们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说“外方内圆、表里如一”,其实都一样。公文是“裁缝”,作家某种意义上不也是干着“裁剪缝合”活吗?归根结底,写作者所思所写的皆为“文章”。那么,写手应该注意点什么方能成为作家呢?即所谓作家应该有的“气质”。
——首先是要“爱国”。许许多多的文人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家国情怀”。比如千古第一家训《曾国藩家书》,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称颂。还比如东林党人顾宪成所书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如爱国将军岳飞的一阙《满江红》的词为后来人所景仰,文天祥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成为爱国者的代表作。因此,文学作品虽无国界,但作家本人是有国家和民族特征。还应当看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写作者只有坚持“平心而论”,做到“文如其人”,才能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而让文字绽放出无穷魅力。
——其次要有“阅历”。灵感是作家创作的动力,生活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一个只知道坐在家里写文章,不知《以梦为马》的“作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们为什么说“年少轻狂”,是因为“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以为天下事都读到,天下尽收眼底,但没有实践终归是“纸上谈兵”,知其然却不知其所然?或如范进、孔乙己一样成狂成痴,不知而终;或如赵括、马谡之类误国,伤人害己。宋朝的大学问家陆游就认为,一个作家所写出来的作品好坏高下,是其经历、阅历、见解、识悟所决定的。也就是他在写给自己儿子的诗稿中所言的“诗外功夫”;陆游的这个“诗外功夫”之说,倒是百分百地“意在诗内”。因此,我说“坐井观天,眼界终究狭小;驾船出海,方能海阔天空。”
——再次要予人以“赋新”。不是创新,不是创新,不是创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何不是“创新”,而是“赋新”?因为文学和科学有相同也有不同。即使是科学技术,从哲学意义和本质上说也没有“创新”,都是“旧瓶装新酒”,电灯是星星的翻版,城市是星空的倒影;原始的机械都是机器人的雏形,程序是规律的产物,牛顿理论、相对和如今的量子力学乃至今后的物理理论都可能是1.0版物理学的升级,爱情永远都长不大,情感的东西都有弱点。而文学就更加应该是这样的,既要学会量体裁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劳动;又要赋予其新的意义、内涵和生机。我们的公文不也是这样吗?只是将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而已;既然是程序上的东西和“法定格式”,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只需“赋新”就可以而不是“创新”,所谓“改天换地”,不是原来的天空与土地没了,而是重见碧海蓝天,重构青山绿水,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第四是要有思想。我认为,思想性即文学上的“美学”。只要一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寓意深远,且不啰唆,我觉得就是一篇好文章。但在不同文学体裁上也还有其自成体系的规律性。比如“诗贵留白”,就像舞蹈艺术一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所以有人说诗是“纸上的芭蕾”。还有散文的“形散神聚”,正如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扫地僧”一样,是武林中人望尘莫及的“神”;也和上面陆放翁的“功夫在诗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曲径通幽”,只要意志坚定,冷静执着,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抵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其实这里面属“公文”最好写,因其具有标准化、程序化、合法法的特点,你只要将所述事实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并加以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即可。
——第五是尊重。还是借用我在《尊重是普遍的文化》一文中的表述吧——大禹治水,正是“尊重”了客观规律,吸取自己父亲“堵”的教训, 用“疏”的办法...才大功告成。...我们常说的“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儒家的“尊老爱幼” 之礼、道家的“道法自然”之道、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说等等,无一不在传播“尊重”的价值观...当你尊重了不同,也就赢得了团结;当你尊重了底线,也就无往而不胜;你尊重平凡,就变得伟大!
我们常常以为“白色”就是最单纯的颜色,殊不知它竟然是所有颜色的“母体”。我们可以从白色光中分离出各种颜色,等量的红、绿、黄“三原色”也可以调出白色来。我们在一张白纸上可以画出任意的图案,美的、丑的都跃然纸上,有时候显得不那么好看。黑色却能将美的、丑的囊括其中,一视同仁,任由你想象。所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落后的也有积极的一面,积极的也有对旧的东西强大的破坏力,这就是客观规律。还有“无”真的代表“没有”吗?为何我们修行的最高境界竟都是“无欲”“无我”“无悔”,成了“无”之天下了呢?“有”从某种意义上代表永远失去或者“即将失去”。当我们以为拥有了时光,它也正一寸寸地从我们手中流逝;当我们以为坐拥了现在,而所有的现在终成过眼云烟,即将过去。
所以我说,每个人都能踏进这座山、那片海,成为一名写作高手,这块土壤并非天才的“专属”和天赋的“专利”,你将会是人间这醉美“百花园”中新的成员。
尽知湖南信息 登陆湖南之窗
http://app-m.hnwindow.net
展示单位风采 入编《湖南之窗》
http://ebook.zzzc.net/hnzc2022/mobile/index.html
推荐链接:
https://app.hnwindow.net/portal/article/index/id/12816/ci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