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综合办公楼
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湖南省、株洲市于2022年12月批准成立的副处级公益类事业单位,下设综合管理部、公共研发部、产业服务部、人才培养部、文化交流部5个部门。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1名,设主任(副处级)1名,副主任(正科级)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副科级)5名。目前,中心有干部职工29名。
中心前身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最早起源于1905年—1906年,熊希龄(后任民国政府总理)先后在醴陵创办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1955年,醴陵县成立陶瓷研究所,赓续了原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陶瓷历史真脉,恢复、传承了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先后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研发了生活用瓷及国家礼品瓷1500余件,承担国家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科研成果230余项,先后培育出邓文科、陈扬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巨匠。1985年,更名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2020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整体成建制划归醴陵市管理。
中心的主要工作目标及工作职责是“1234”:
“1”,即实现一个目标。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落实落地,着力构建“一核(醴陵经开区)一谷(中国陶瓷谷)一都(世界电瓷之都)三镇(炻瓷、陶瓷酒瓶、陶瓷装备特色小镇)”发展格局,打造千亿国家级陶瓷产业集群。
“2”,即搭好“两座桥梁”。认真履行中心职责职能,搭好醴陵市政府与醴陵广大陶瓷企业、企业家及陶瓷大师之间的服务对接桥梁,搭好醴陵陶瓷产业与国内外陶瓷主产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桥梁。
“3”,即把握“三大机遇”。一是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为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了新方向。二是省市的高度重视。省市各级领导对醴陵高度关注、寄予厚望,2023年8月,省委书记沈晓明同志来醴调研时,指出醴陵要“努力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2023年11月,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同志在醴陵陶瓷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醴陵陶瓷产业进一步做精做深、做大做强”。三是醴陵自身的发展优势。醴陵“一个千亿、四个百亿、若干十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逐步成形成势,陶瓷等产业品牌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为加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工业设计中心大楼
“4”,即做实四大平台。一是创新研发平台。依托引进的高端人才,组建创新研发团队,与醴陵本土企业、国内院校等,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力争培育1—2个陶瓷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振兴发展,加快建好陶瓷陈列馆科普基地、陶瓷检验检测中心、釉下五彩瓷颜料研发中心、陶瓷新材料研发中心、陶瓷工业设计中心“一基地四中心”,打造醴陵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前沿阵地。二是产业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中南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在醴陵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醴陵陶瓷企业联合设立实验室,力争5年内建成1—2个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动与湖南工业大学共建“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开展大师进课堂、教授进企业、学生进大师工作室“三进”活动,切实为高职院校引人才、为陶瓷企业解难题、为学生实训搭平台。三是人才培养平台。高端人才领域,与市委人才办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柔性引才,建立陶瓷行业专家库并面向社会公布,让企业通过“点菜”式预约聘请,解决实际问题。产业人才领域,联合陶瓷企业探索设立醴陵陶瓷产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本土院校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用于培养定向生。大师人才领域,与国内艺术院校合作实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培养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形成布局合理的陶瓷艺术人才梯队。四是文化交流平台。协助办好“醴陵陶瓷博览会”,争取每年筹办1—2次陶瓷研究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陶瓷主产区的学习交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陶瓷展会,不断提升醴陵陶瓷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保护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深入挖掘醴陵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推进省陶瓷陈列馆提质改造,不断擦亮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这张产业文化名片。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在文旅融合、宣传推介上做文章,进一步打响“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区域品牌。
▲湖南省陶瓷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