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笺,书就峥嵘岁月——读欧阳伟先生《永州纪行》有感
来源:湖南之窗客户端
2025-05-12 15:11

湖南之窗讯(易建江)当我读完欧阳伟先生的《永州纪行》文章,仿佛被其灵动的文字牵引着,一步踏入了湘南那片如诗如画的山水间,指尖轻触,便能感知岁月褶皱里深藏的青春与理想。文章作者以“永州”为贯穿始终的主轴,巧妙串联起自己半生的起起落落,将一座城的悠悠记忆、一代人的跌宕命运以及一片山河的厚重底蕴,精心凝练成一篇纸上的壮丽长歌。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一位赤子深情回望过往的诚挚眷恋。

山河为证,青春作注

对于作者而言,永州不仅是他人生旅程开启的第一站,更是他灵魂深处的精神原乡。从知青下乡时那泥泞不堪的田埂,到军工三线那隐匿于深山的厂房,他凭借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般的坚毅,把生活的困顿磨炼成笔锋上锐利的光芒。整整十年的时光,寒来暑往,他一边精心描摹着工程图纸,一边尽情书写着动人诗文。车间里轰鸣的机床与那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春梦》,共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斗乐章。永州的山洞车间、静静流淌的潇水河畔、充满书香的零陵师专,都成为了他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注脚,一同见证了一位青涩青年从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作家的华丽蜕变。就如同柳宗元笔下那“黑质白章”的奇异之蛇隐喻着人生的苦难一般,欧阳伟在永州度过的悠悠岁月,也以磨砺为刀,奋力劈开了一条满是荆棘却通向文学殿堂的希望之路。

文脉薪传,心灯不灭

永州,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它更是文化基因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作者巧妙地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为引子,成功勾连起古今一脉相承的文脉,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的滔滔长河之中。蒋贤哲、李长廷等师友的悉心提携,零陵电大半工半读的充实时光,在《潇湘文艺》发表处女作的激动时刻……永州这片肥沃的人文土壤,如同温暖的摇篮,精心滋养着一颗文学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书中描绘的“工友如兄弟”的深厚情谊,以及用“道县话搭讪”时所流露出的亲切乡音,无不彰显出这片土地的包容宽厚与淳朴善良。文以载道,地以育人,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作者满腔的创作热忱,在悠悠时光的长河中相互交织,汇聚成了璀璨耀眼的点点星火。

回望山河,归去来兮

“房屋已然倒塌,杂草肆意丛生,眼前一片荒芜废墟”,岁月无情地淘洗过后,东升厂区虽已破败,却成了作者心中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卷。文中那“梦回永州”时的丝丝怅惘,以及“理直气壮”的浓浓乡愁,无一不尽数道出了游子对故地深深的眷恋之情。那些已然坍塌的厂房、逐渐荒芜的山径,在作者的记忆里被重新赋予了别样的诗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好的遇见”。作者凭借文字的神奇力量,在纸上重新构建起了永州的模样,让已然消逝的时光重新焕发生机,恰似当年柳宗元用笔墨镌刻下潇湘的绝美风姿。山河依旧,故人虽远,终究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了永恒。

《永州纪行》不仅仅是一曲献给永州的优美散文诗,更是一部细腻记录时代侧影的心灵史诗。欧阳伟先生以山河为广阔的纸张,以青春为浓墨重彩,洋洋洒洒写下了属于一代人的峥嵘岁月。文中流淌着的,不只是他个人的珍贵记忆,更是改革开放浪潮下无数“三线人”的集体心声。永州的山川风光、风土人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范畴,成为了一代人精神原乡的神圣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