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母校醴陵一中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她坐落在这个著名瓷城中心的青云山上。山上满是树木,有老有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恰如城中的一片“青云”,最老的二十几株比学校的年纪还大一截,它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

古木参天的醴陵一中校园
2012年初,校长方勇先生力邀我为母校设计一座新的图书馆,基地就选在青云山顶的一片树林,因为学校几乎已没有可供建设的用地了,而且原有的小小图书馆就在这片树林里。
看着基地上满满的绿树浓荫,我想也许这些“树家族”才是这里的主人。我们还没来时,它们就在,等我们离开了,它们还将继续存在、生生不息。图书馆,不过是客居在这片树林而已,如果这次建设能够不再伤害这些大树家族的任何一员,那该多好。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校长们先是大感意外,接着竟大表赞同,然后就大有疑问:这也太难了吧!做得到吗?
我想试试。
可是到现场一看,地块基本被树林覆盖了,哪里有空间建图书馆呢?幸好,基地中已有两位“老客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图书馆和更早建的宿舍楼。那么,咱们来个以新换旧吧,树不就不用动啦!

基地北部原有的住宅楼(右边稍远处为旧图书馆)
旧宿舍已属危房,宜拆除;原有的小图书馆虽然也十分老旧,却承载了三十年的书香和两代师生的记忆,而且其内部空间布局基本符合图书馆的功能需要,何不加固改造之后继续利用呢?这样做虽然设计施工难度都会大大增加,但却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并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和对树木的伤害。这一设想又在校方的意料之外,不过也得到了赞同。
于是,在醴陵常见的毛毛细雨和蚊群热烈的欢呼声中,我带着八个人的团队来到了这片小树林,给每一棵大树定位、测量身高和三围:冠围、胸围、足围。树一共有42棵,分属几个家族。香樟大家族和一株女贞为常绿乔木,枫杨和梧桐家族为落叶乔木。树龄从10年到150年不等,高度从4米到20米。
我在这片树林内外走走停停,一边完成了新图书馆的设计构思。
设计团队在老图书馆内讨论
南北两座旧建筑的轮廓位置并不完全适合新建图书馆的布局需要,而且中间还隔着一小片树林,虽然稀疏,树却都很高大。那么,中间地带就做连接大厅兼门厅吧。
建成后主入口的夏季绿荫
(左边为顺坡而建的报告厅)
图书馆的报告厅需要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幸运的是,在基地的西北角正好有一片没有大树的空地。报告厅的地面还可以顺着山顶地势起坡,刚好连接到中央大厅,完美。
主要道路在西侧,主入口便向后退让到草坡之上——既让空间又让树。于是,人们要从八棵树之间上坡走进图书馆,师生们倒也挺喜欢。我把这八棵树叫“八仙”,最小的一棵女贞,可以算是何仙姑了,就婷婷地站在入口台阶的中间,向来访者问好。
落叶的枫杨,让主入口在冬日洒满阳光
成弧形展开的宽阔雨棚上开着几个圆形和三角形的洞口,让三棵大树穿越而上。
大雨棚下的入口空间 “迎宾”女贞树
大厅中间还有两棵高大的枫杨,那气场,是非得把它们供起来才显得足够尊重的。中国传统建筑中都有各种院子和天井,有趣而又有用,可以大大改善建筑中部的通风和采光。所以,大厅中就为这两棵大树围一个玻璃小院,通透如一个大展柜——真的是把两棵枫杨给“供”起来了。
大厅的地面随山顶地形而变化,流畅地衔接新老两部分和报告厅。地板采用强化混凝土新技术,硬度堪比花岗石,嵌入的却是醴陵瓷厂的白色废瓷颗粒,仿佛天光云影,欲化腐朽为神奇。
由于喜欢醴陵瓷艺,我还专门设计了几款瓷灯罩,用在不同的区域。
明亮的大厅
废瓷掺入混凝土的实验(上海建科集团实验室)
大厅中的“树庭”,播撒阳光
大厅的地板架空,雨水落入“树庭”后就可以全部下渗到整个山体,不但为树木根系供水,还能作为山腰“瑞绿池”的“蓄水箱”。于是,庭中之树亦承天接地、气息贯通。
冬季“树庭”的天空,阳光灿烂
二楼连廊,行走在花园之中
俯瞰屋顶花园,建筑和树木和谐共生
入口雨棚之上,一个生机盎然的小世界
落地窗外,茂密的大树伴随阅读、见证成长
大树高出屋顶许多,享受充分的阳光,并成为建筑的遮阳伞
老图书馆改造后的西南角次入口,写意的院墙并不想将空间封闭
取代了原有的破旧宿舍楼,图书馆的北翼,像不像一排大书架?
整个图书馆,没有对称、端庄而气派的道貌岸然,不再渲染读书应该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一板正经,也无意追求“书中自由黄金屋”的急功近利,而是试图让读书成为愉悦之事、让学子在自然的生发中快乐成长。
是走进图书馆,也是走进树林
学生参与整理回收旧砖
除了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各种设计策略,还请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整理回收旧砖的劳动。我想让这个图书馆成为一个活的教具,使得母校的学子们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建筑思想,希望能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将来在祖国的建设中开花结果,那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远承渌江书院的千年文脉,近染青云山顶的勃勃生机,我给这座图书馆命名为“青云书院”,也得到了校方的欣然认可。于是学校请老校友书法家李铎题写了“青云书院”四个大字,以釉下墨彩工艺烧制在四个大瓷盘上,镶嵌于入口一侧的弧形导墙,颇具斯文气象。
入口的弧形导墙呈现欢迎的姿态
大厅中的主墙面,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瓷艺闪亮登场!建筑师“跨界”设计了大型壁画“自然韵律,知识密码”:17种色彩的7千多块瓷片镶嵌而成的抽象画面,既像是百花盛开的森林,又像是智能时代的信息流密码。包括决策、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在内,直接参与本工程的共有312人。我请每个人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将他们的姓名篆章用“釉上彩”工艺印在各自所选颜色的瓷片上,随机分布在壁画之中,没有身份的差别。新图书馆的全体作者由此“落款”,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建筑中没有先例。
遥想三十年前,这片树林里的老图书馆刚刚建成(1982年就能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可见醴陵一中有多牛!),少年的我在课间休息时跑去看,还为它画了一幅约半米宽的钢笔画,并在画的右上角,题了这么两句:
历几十年风雨三棵劲松苍而不老立山头,
藏数万册书刊一座新楼简而不陋隐林中。
老师见到后,让我将画上交了。过了几天,我在图书馆里看到这画装了玻璃画框,挂在门厅的墙上,当时颇为得意了几天。
这可以算是整个故事的缘起吧!是否当时冥冥中上天已有安排:先是让我成为醴陵一中第一个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然后在三十年后让方勇校长请我在这同一块基地上设计一座新的图书馆,而我又将老馆保留下来,融入了新馆的整体之中……
这个图书馆几乎是我做过的最小的项目,但却是我最用心的。
也许,三十年前的那幅钢笔画,早已预示了三十年后的“青云书院”?
感恩母校的培育,感恩命运的神奇安排!
2020年元旦
于上海
链接: